当前位置: 大亿网 >知识 >美食知识 >元宵节食物

元宵节食物

更新时间:2024-04-27 19:26:02

一)元宵节食物

  1、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不过,元宵是北方食品,它是将做好的馅料切成块,沾上水,放入装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滚出来的,与南方的汤圆有一定的区别。

  2、汤圆。

  南汤圆,北元宵。与北方不同,南方人过元宵节是要吃汤圆的,寓意团团圆圆。汤圆的做法较元宵简单,与包饺子类似,是将糯米粉加水和成团,放置1小时,揪一小团面捏成片,包入馅料搓圆即可。

  3、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4、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5、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叫面茶。

  6、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7、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8、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10、面灯。

  说起元宵节的习俗,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然而还有一种习俗是从汉朝就流传下来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业兴旺。

  11、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12、糟羹。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13、馒头、麦饼。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14、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二)元宵节灯谜大全

  1、左手五个,左手五个。拿去十个,还剩十个(打一日常用品)——手套

  2、四角方方,常随常往。伤风咳嗽,数它最忙(打一日常用品)——手帕

  3、半个西瓜样,口朝上面搁。上头不怕水,下头不怕火(打一日常用品)——锅

  4、中间是火山,四边是大海。海里宝贝多,快快捞上来(打一日常用品)——火锅

  5、红娘子,上高楼,心里疼,眼泪流(打一日常用品名)——蜡烛

  6、猛将百余人,无事不出城。出城就放火,引火自烧身(打一日常用品)——火柴

  7、一只八宝袋,样样都能装。能装棉和纱,能装铁和钢(打一日常用品)—— 针线包

  8、远看两个零,近看两个零。有人用了行不得,有人不用不得行(打一日常用品)——眼镜

  9、有面无口,有脚无手。听人讲话,陪人吃酒(打一日常用品)——桌子

  10、带着平顶帽,身穿圆筒袄,虽然一只眼,暗中逞英豪(打一日常用品)——手电筒

  11、前面来只船,舵手在上边,来时下小雨,走后路已干(打一日常用品)——熨斗

  12、小小东西,放在腋底。有病没病,看它肚皮(打一日常用品)——温度计

  13、一只雀,飞上桌,捏尾巴,跳下河(打日常用品)——汤匙

  14、鼻子朝天,嘴巴朝地。敲它一锤,惊天动地(打一日常用品)——大钟

  15、金钩吊银圈,姐妹隔座山。若要来相会,需到天色晚(打一日常用品)——耳环

  16、生在山崖,落在人家,凉水浇背,千刀万剐(打一日用品)——磨刀石

  17、薄薄一张口,能啃硬骨头。吃肉不喝汤,吃瓜不嚼豆(打一日常用品)——菜刀

  18、外面冷冰冰,里面热心肠,一夜到天亮,肚里还不凉(打一日常用品)——暖壶

  19、有硬有软,有长有宽。白天空闲,夜晚上班(打一日常用品)——床

  20、有风吹不动,它动就生风,若要不动它,待到起秋风(打一日常用品)——扇子

  21、一间小药房,药品里面藏。房子涂白色,十字画中央(打一日常用品)——医药箱

  22、一物生得巧,地位比人高。戴上御风寒,脱下有礼貌(打一日常用品)——帽子

  23、一颗小红枣,一屋盛不了。只要一开门,枣儿往外跑 打一日常用品)——油灯

  24、屋里一座亭,亭中有个人,天天荡秋千,不荡就有病(打一日常用品)——钟摆

  25、不是点心不是糖,软软凉凉肚里藏,不能吃来不能喝,每天也要尝一尝(打一日常用品)——牙膏

  26、红艳艳,飘胸前。像火苗,暖心间(打一日常用品)——红领巾

  27、头上亮光光,出门就成双。背上缚绳子,驮人走四方(打一日常用品)——皮鞋

  28、口比肚子大,给啥就吃啥。它吃为了你,你吃端着它(打一日常用品)——饭碗

  29、楼台接楼台,一层一层接起来,上面冒白气,下面水开花(打一日常用品)——蒸笼

  30、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又甜又蜜(打一日常用品)——月饼

三)元宵节的风俗有哪些

  1、吃元宵。元宵节一定要吃一碗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虽然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但寓意都一样,意味着团团圆圆,美满幸福。

  2、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各式各样精美的花灯汇聚街上,令人目接不暇。点燃花灯,伴随美好的愿望放入河中或是飘散在空中,祈福许下愿望能实现。因此,元宵节也称为“灯节”。

  3、猜灯谜。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4、耍龙灯。即舞龙灯,演时由七至九人分节手持撑杆举起龙体,碎步起跑,动作多变,有“蛟龙出水”、“蛟龙漫游”、“蛟龙戏水”等多种舞法,有时龙口还会喷火,伴随锣鼓声,场面十分壮观。

  5、送孩儿灯。顾名思义,就是送给孩子们花灯。因为“灯”与“丁”谐音,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6、走百病。元宵节这天,妇女们相约夜游,看到有桥一定要走过一遍,认为这样能有效祛病,一整年健健康康。

  7、祭门、祭户。相传祭祀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踩高跷。踩高跷俗称缚柴脚,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四)元宵节的意义是什么简短介绍

  1、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 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2、元宵节“送花灯”,“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舞狮子,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五)佛教元宵节祝福短语

  1、正月十五月儿圆,祝君菩提愿早圆!六时吉祥庆元宵,国强民富佛佑圆!阿弥陀佛!

  2、大千生色,万类蒙滋,元宵佳节,敬维座下禅理日畅,福慧时增!

  3、色由心生,相自念起,欢节佳期你也不必在意。甘从苦来,乐蕴悲里,皎月朗星我都收藏于心。

  4、愿我三世累积的一切善根都回向与您,惟愿您速疾成就无上菩提!

  5、安住当下,身心悉清凉;慈悲喜舍,福慧双增长!元宵节佳节,祝您和家人欢喜吉祥,如意安康!

  6、愿我生生世世都能作您菩提路上的助伴!恭祝元宵节吉祥如意!

  7、给你送去无限的祝福与祈愿:吉祥、平安、顺意、安康!佛光普照、元宵节快乐!

  8、太平盛世自在年,梵音鼓乐舞翩跹,梵香一柱向佛前,普愿福慧增无边!祝您元宵节快乐,吉祥如意!

  9、祈万佛之祥光,龙天之赞颂;集旃檀之凝香,曼陀之雅华,智慧无量,身心自在。

  10、大海承载着佛陀的慈悲,苍穹闪烁着菩萨的智慧,愿佛前的缕缕香烟伴随幽幽的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