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亿网 >知识 >其他知识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青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青

更新时间:2024-04-27 16:40:03

①清明节为什么要踏青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春和景明,正是人们出户郊游“胜日寻芳”的好时节,所以国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不过,这一习俗的形成最初却不是因清明节,而是与早于清明的上巳节有关。

  所谓上巳,原指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时风俗因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xì)。另据《宋书·礼志》:“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可知,曹魏以后,上巳节固定为每年的三月三日。

  上巳日,古人多到水边春游祭祀,除灾求福,主要是祈求人类的繁衍。这天,已经憋闷了整整一冬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集体在水边举行仪式,祭祀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灵。所以,这个时候也是那些多情男女相会求偶的“春宵一刻”。此外,两个氏族之间也往往借上巳节日在野外相聚,搞些对歌、跳舞的活动,沟通彼此的感情。后来,上巳节演变成郊外踏青游春,水边宴饮赏春的节日。

  由于上巳距寒食、清明皆较近,上巳郊外踏青的习俗便延续到清明节后。你想,谁不喜欢醉身于自然去漫赏无边的春色呢?所以,清明踏青寻春便成为历代文人下笔的题材。

  实际上,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②庆余年范闲为什么要娶柳思思

  1、范闲和柳思思青梅竹马,早就有情谊了。

  2、《庆余年》范闲娶了五个妻子,分别是正室晨郡主林婉儿,侧室大丫鬟柳思思、北齐圣女海棠朵朵、北齐贵妃司理理和北齐女帝战豆豆。

  3、范闲虽然是穿越者,但被当时三妻四妾的习惯影响,认为男人娶多个女人是正常的,即使有心林婉儿也没停止沾花惹草,到最后身边有了五个女人。

③福字为什么要倒贴的来历

  1、福字倒贴的来历据说和朱元璋的皇后有关。

  2、有一年的过年期间,朱元璋到京城街头民间微服私访。他来到城南一处集市上,见不少人正围观议论一幅年画,年画上画着一个赤脚女子,怀里抱着一个大西瓜。这本来应是一幅反映农民丰收年景后喜悦心情的普通年画,但朱元璋认为年画背后的寓意是“淮(怀抱)西(西瓜)妇人好大脚”,是耻笑淮西妇女脚大,进而是在嘲笑马皇后的“大脚”,因为马皇后是淮西人。

  3、于是他差人前去查询年画为何人所作,哪些人在围观,并记下住址姓名。对没去参与和嬉笑的民众,就在他们的门上贴一个“福”字。然后命令军士就到没贴“福”字的人家去抑人。马皇后听说这件事,为避免百姓遭受无端杀身之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朱元璋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4、皇帝大怒,立即下令要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急中生智,对皇帝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也有道理,便下令放人,避免了一场大祸。从此以后,每逢农历除夕,老百姓便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以示“安分守己”,以保平安。这种从“避嫌”到“祝福”的善良愿望一直流传至今,有时人们为了更充分地体现美好的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一求吉利,表示“幸福已到”或“福气已到”;二为纪念马皇后。

④过年为什么要守岁

  春节守岁由来是相传,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年三十晚上都要出来作祟。凶猛无比的“年”生性嗜肉,从飞禽走兽到活人,都是其吞噬的对象。

  为了对付“年”,人们逐渐摸索出其生活规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年”便会趁着夜色,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肆虐一次,等到鸡鸣破晓之时即返回山林中。

  于是,人们把这一夜视为恐怖的“年关”,想出种种招数来对付“年”,比如守岁、燃放鞭炮、给孩子“压祟钱”等,以驱鬼辟邪。

  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吃完晚饭,熄火净灶,把猪圈牛栏全部拴牢,宅院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熬夜守岁。守岁,渐渐成为人们过年春节守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