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亿网 >知识 >学习知识 >开卷有益的名言

开卷有益的名言

更新时间:2024-04-27 19:14:52

1.开卷有益的名言

  1、书籍是科学的成果,但科学不是书籍的成果。——英·培根。

  2、读书心在书,为事心在事。——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3、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美·凯勒。

  4、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高尔基。

  5、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里没有窗户。——英·约翰逊。

  6、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2.开卷有益的理由

  1、开卷 ”就是翻开书,表示读书。开卷有益比喻读书有好处。

  2、博览群书能使人拥有高深的学问,能言善辩,受人尊敬。古代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所博览过的群书不可记数,虽然许多书都被他翻烂了,翻破了,书中的知识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子里,在他写文章作诗的时候,一连串的好词好句便从笔尖顺流而下,一篇篇的佳作名诗便流传千古,被人们传诵。所以,多读一些有益的书,是能帮助我们写出好文章的。

  3、“开卷”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人生精神境界。一纸豪迈,高唱“大江东去,浪滔尽”的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是当之无愧的“精神贵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诉说王维“入禅式的境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大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唱出了爱国的热忱之心……浩荡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用精神激起了朵朵浪花,你只需徜徉其中,便可感同身受。

  4、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开卷是有益的,因为开卷既是知识之源,又是古人之鉴,更是修养之法。莘莘学子,自幼苦读经书,不惜为此头悬梁,锥刺骨,为的是什么,就是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最根本途径就是“开卷”。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红楼巨著”;纪晓岚“饱览群书,徜徉书海”,方得“天下第一才子”称号……他们都是从“开卷”那里得到了最大的益处。

  5、不开卷,如何足不出户而尽知天下事?不开卷,如何生不逢时而尽知古今事?不开卷,如何年尚少年而尽知人生事?不开卷,如何身处一隅而尽知宇宙事?不开卷,如何令后人知今日事?

3.开卷有益的好处

  1、“开卷 ”就是翻开书,表示读书。开卷有益比喻读书有好处。

  2、博览群书能使人拥有高深的学问,能言善辩,受人尊敬。古代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所博览过的群书不可记数,虽然许多书都被他翻烂了,翻破了,书中的知识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子里,在他写文章作诗的时候,一连串的好词好句便从笔尖顺流而下,一篇篇的佳作名诗便流传千古,被人们传诵。所以,多读一些有益的书,是能帮助我们写出好文章的。

  3、“开卷”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人生精神境界。一纸豪迈,高唱“大江东去,浪滔尽”的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是当之无愧的“精神贵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诉说王维“入禅式的境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大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唱出了爱国的热忱之心……浩荡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用精神激起了朵朵浪花,你只需徜徉其中,便可感同身受。

4.开卷有益的例子

  1、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昉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2、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3、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 ,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

  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古人用结绳记事。他还喜欢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到。经过不懈努力,唐汝洵终于成为了明朝著名的学者和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