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亿网 >知识 >文化知识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更新时间:2024-04-28 02:03:30

①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估计是现在人们喜欢端午节的重要原因。粽子又叫“角黍”、“筒粽”,不同的地区名字不同,样式也是千奇百怪,但是吃粽子的时间千百年来一直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赛龙舟:龙舟通俗的说就是把船装扮成龙的模样,然后多人集体划桨竞赛的水上体育项目。最早也应该是为纪念屈原而兴起的一项水上运动,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团队活动,慢慢的时间给赛龙舟付予了不同的寓意。如今龙舟比赛逐渐被大众所喜爱的一项运动。

  喝雄黄酒:端午时节及节后,天气炎热,蝇虫滋生,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古人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能杀百毒,在传统节日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特别是会在额头上画个王,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②端午节的故事是什么

  1、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太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太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于是便发展成为了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草与菖蒲、沐兰汤、佩豆娘、斗草、吃五黄、放风筝、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端午节,用纸笔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③端午节的粽子怎么做

  1、去掉粽叶的头和尾,焯汤,然后捞出晾凉,刷一层油。

  2、200克西米粉,25克白砂糖,15克植物油,40ml搅拌均匀和成面团,均匀分成小份,擀平,放入蜜枣,芒果,紫薯捏成三角形。

  3、将馅料放进粽叶中,包好蒸煮即可。

④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

  1、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端午节,用纸笔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太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太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于是便发展成为了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草与菖蒲、沐兰汤、佩豆娘、斗草、吃五黄、放风筝、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粽子节、五黄节、躲午节、解粽节、五月节、端礼节等等,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大节,其由来传说甚多,分别有纪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女诗人秋瑾等,还有恶月恶日、 蓄兰沐浴、走黄巢等说法。